- A+
《中国哲学通史 古代科学哲学卷》本书所考察和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知识或科学的关系,这既包括知识或科学对哲学的影响,也包括哲学对知识或科学的影响,具体来说,它涉及科学活动中的哲学内容,也涉及哲 学思考中的科学内容,还涉及哲学与科学共同使用的观念、概念以及思维、方法。
《中国哲学通史 先秦卷》哲学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觉的学科创立以来,已历百年,本书力图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,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。本卷讨论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,西周的天命论与礼乐文明,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,孔子、老子、墨子、孙子、子思、孟子、庄子,名辩思潮与惠子、公孙龙子,后期墨家,《易经》与《易传》,管子与稷下学宫诸家,《礼记》、郭店与上博楚简及荀子代表的战国时期儒家,法家传统与商鞅、韩非子的哲学等,并探讨中国哲学的突破。
《中国哲学通史 秦汉卷》第二卷共分16章,主要梳理和论述了秦朝、西汉和东汉三个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、命题、思潮、人物、著作及其成就、意义等内容。此外,本卷还部分涉及了秦国 和汉魏之际的哲学。秦汉哲学是如何展开的?它包括什么主题、线索,发生了哪些变化?这些问题,都是本卷关心的重点。
《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》清代哲学可分为清初、清中叶与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。本书认为,清初哲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“后理学时代”的哲学,黄宗羲、王夫之、顾炎武等人的哲学思想,基本上是以宋明哲学的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;乾嘉时代的哲学以道论为其形上学,以“人文实证主义”为其方法论,经学家戴震与史学家章学诚是该时代哲学的两面旗帜;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是清代哲学转折的关键人物,其“农宗”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形态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,魏源则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系统主张。
《中国哲学通史 宋元卷》本卷考论宋、元哲学,既注意把握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时代条件、理论趣向、思想渊源与学术追求,也注意清理宋、元哲学演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逻辑线索;既注意以中国哲学的传统 概念、范畴来概括宋、元哲学的思想内容与理论系统,也注意从本体、功夫,或发展、知识、价值的角度辨析宋、元哲学的理论得失。
作者简介:
田文军,1948年生,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,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科研工作,在中国辩证法史、宋明哲学、冯友兰哲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多种成果。
吴根友,安徽枞阳人,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哲学、中国政治哲学与比较哲学。
郭齐勇,哲学博士,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、博导,珞珈杰出学者,湖北省文史馆馆员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、教育部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。兼任中国哲 学史学会副会长、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。
丁四新,湖北武汉人,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、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,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。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 学、出土简帛思想、儒家哲学研究。
萧洪恩,湖北咸丰县人。武汉大学哲学博士、硕士生导师,中国社会学学会会员。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,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、民族社会学研究与教学。